【资料图】
在鸡蛋上精细雕刻“天坛祈年殿”“绿水青山门头沟”logo;在铅笔笔芯上雕出吉他……位于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的北京精雕集团展示大厅里,一个个美轮美奂的产品在一台五轴数控机床的操作下得以成型。 成立于1994年的北京精雕集团,从零开始一直坚持精密数控机床自主研发。经过29年的努力,集团成功转型高端制造业,在打开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加快了开拓海外市场的步伐。 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 时间回到2011年。“我们是做机床起步的,设备都是大家伙。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一个车间显然不够用,既要搞研发,又要满足生产,部门之间常常因为抢车间而‘打架’。为了扩充产能,我们还在厂区边上租了临时场地,但还是不够用。”北京精雕集团执行总裁张保全回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均已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企业发展一时遭遇瓶颈。 在北京找不到合适的场地,这家民营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与北京相邻的河北。“我们去了不少地方考察,从北京总部到河北廊坊,开车只要一个多小时,而且空间大、成本低。”张保全回忆,集团一口气在廊坊拿下200多亩土地。 廊坊制造基地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第一批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企业,北京精雕集团将数控机床的生产组装整体搬迁至河北廊坊,实现了“北京研发、河北生产”,踏上跨越式发展之路,也奠定了公司规模化生产高端数控机床的基础。目前,廊坊厂区已经成为集团最大的机床核心制造基地,占地规模约15万平方米,年产8000台到1万台中型精雕机。产品升级、产能提升还带来源源不断的新订单,北京精雕开始展翅腾飞。 “如今,我们数控机床生产的产品已应用到装饰饰品、医疗器械、汽车电子等多个行业,与市民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北京精雕集团党委副书记徐芝兰介绍,协同发展带来的不只是产能提升,还有产品质量。北京总部依托本地科研、人才优势,全力聚焦关键核心功能部件研发,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在此诞生。 在北京精雕集团展示大厅,徐芝兰拿起两块凹凸件儿,轻轻一碰,这两块金属严丝合缝,看上去就像一块整钢。 她介绍,凹件与凸件之间的缝隙仅有3至5微米,肉眼很难察觉,而这种技术正是由集团研发的五轴数控机床实现的,它已具备了“0.1微米进给、1微米切削、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加工能力,技术达到全球顶级水平,也标志着公司迈入世界高端数控机床市场。 在河北尝到了“甜头”,北京精雕集团近年来一直在考虑布局京津冀三地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今年年底,我们将在天津启用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位于天津北辰区的厂房占地24万平方米,正式形成了企业布局京津冀的‘黄金三角’。未来,精雕集团的核心零部件都将放在天津研发,河北整机组装测试验证,北京主要承担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集团总部调度职能,实现三地优势资源互补。”张保全介绍,这样不仅解决了研发、生产空间的问题,也为企业后续高质量发展、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有力的保障。 声明:本文由“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公众号编辑,资料来源北京日报。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