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Observer模式实现组件间通信
2008-01-05 20:03:28 来源:WEB开发网核心提示:1.问题的提出以前做一个界面的时候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情况:希望保留各个独立的组件(类),但又希望它们之间能够相互通信,利用Observer模式实现组件间通信,譬如Windows中的EXPlorer,我们希望鼠标点击左边是树型目录的一个节点,对比一下它们定义的方法,痕迹还是相当明显的:Observer的方法:updat
1. 问题的提出
以前做一个界面的时候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情况:希望保留各个独立的组件(类),但又希望它们之间能够相互通信。譬如Windows中的EXPlorer,我们希望鼠标点击左边是树型目录的一个节点,右边的文件浏览能及时列出该节点目录下的文件和子目录,类似这样一个简单的应用,假如只有一个类继续JFrame,而树型组件和浏览文件的面板作为成员,就像:
public class MainFrame extends JFrame
{
JPanel treePanel;
JTree tree;
JPanel filePanel;
...
}
这样当然轻易在两者之间传递消息,但是可扩展性较差。通常轻易想到的是两种办法:在一个组件里保留另一个组件类型的成员,初始化时作为参数传入引用,比如:
class TreePanel extends JPanel
{
JTree tree;
...
}
class FilePanel extends JPanel
{
public FilePanel(JTree tree){...}
...
}
或者将一个组件线程化,不停地监听另一个组件的变化,然后作出相应的反映,比如:
class TreePanel extends JPanel
{
JTree tree;
...
}
class FilePanel extends JPanel implements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while (true)
{
//监听tree的变化
}
...
}
...
}
这样确实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但是第一种方案显然不利于松散耦合,第二种方案比较占用系统资源。通过学习设计模式,我们发现可以用Observer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2. Observer模式
设计模式分为创建型、结构型和行为型,其中行为型模式专门处理对象间通信,指定交互方式等,Observer模式就是属于行为型的一种设计模式。按照“四人帮”(Gang of Four)在“Design Patterns”里的定义,Observer模式“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的依靠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 所有依靠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这个描述正好符合我们对“组件通信”问题的需求。让我们先看看Observer模式的结构:
其中各元素的含义如下:
Subject:被观察的目标的抽象接口,它提供对观察者(Observer)的注册、注销服务,Notify方法通知Observer目标发生改变;
Object:观察者的抽象接口,Update方法是当得到Subject状态变化的通知后所要采取的动作;
ConcreteSubject:Subject的具体实现;
ConcreteObserver:Observer的具体实现
Observer模式在实现MVC结构时非常有用,为数据和数据表示解耦合。
进入讨论组讨论。 3. java中的Observer模式:Observer和Observable
在大致了解了Observer模式的描述之后,现在我们更为关心的是它在Java中是如何应用的。幸运的是,自从JDK 1.0起,就有了专门处理这种应用的API,这就是Observer接口和Observable类,它们是属于java.util包的一部分。看来Java的开发者们真是深谙设计模式的精髓,而Java的确是为了真正的面向对象而生的,呵呵!
这里的Observer和Observable分别对应设计模式中的Observer和Subject,对比一下它们定义的方法,痕迹还是相当明显的:
Observer的方法:
update(Observable subject, Object arg) 监控subject,当subject对象状态发生变化时Observer会有什么响应,arg是传递给Observable的notifyObservers方法的参数;
Observable的方法:
addObserver(Observer observer) observer向该subject注册自己
hasChanged() 检查该subject状态是否发生变化
以前做一个界面的时候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情况:希望保留各个独立的组件(类),但又希望它们之间能够相互通信。譬如Windows中的EXPlorer,我们希望鼠标点击左边是树型目录的一个节点,右边的文件浏览能及时列出该节点目录下的文件和子目录,类似这样一个简单的应用,假如只有一个类继续JFrame,而树型组件和浏览文件的面板作为成员,就像:
public class MainFrame extends JFrame
{
JPanel treePanel;
JTree tree;
JPanel filePanel;
...
}
这样当然轻易在两者之间传递消息,但是可扩展性较差。通常轻易想到的是两种办法:在一个组件里保留另一个组件类型的成员,初始化时作为参数传入引用,比如:
class TreePanel extends JPanel
{
JTree tree;
...
}
class FilePanel extends JPanel
{
public FilePanel(JTree tree){...}
...
}
或者将一个组件线程化,不停地监听另一个组件的变化,然后作出相应的反映,比如:
class TreePanel extends JPanel
{
JTree tree;
...
}
class FilePanel extends JPanel implements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while (true)
{
//监听tree的变化
}
...
}
...
}
这样确实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但是第一种方案显然不利于松散耦合,第二种方案比较占用系统资源。通过学习设计模式,我们发现可以用Observer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2. Observer模式
设计模式分为创建型、结构型和行为型,其中行为型模式专门处理对象间通信,指定交互方式等,Observer模式就是属于行为型的一种设计模式。按照“四人帮”(Gang of Four)在“Design Patterns”里的定义,Observer模式“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的依靠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 所有依靠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这个描述正好符合我们对“组件通信”问题的需求。让我们先看看Observer模式的结构:
其中各元素的含义如下:
Subject:被观察的目标的抽象接口,它提供对观察者(Observer)的注册、注销服务,Notify方法通知Observer目标发生改变;
Object:观察者的抽象接口,Update方法是当得到Subject状态变化的通知后所要采取的动作;
ConcreteSubject:Subject的具体实现;
ConcreteObserver:Observer的具体实现
Observer模式在实现MVC结构时非常有用,为数据和数据表示解耦合。
进入讨论组讨论。 3. java中的Observer模式:Observer和Observable
在大致了解了Observer模式的描述之后,现在我们更为关心的是它在Java中是如何应用的。幸运的是,自从JDK 1.0起,就有了专门处理这种应用的API,这就是Observer接口和Observable类,它们是属于java.util包的一部分。看来Java的开发者们真是深谙设计模式的精髓,而Java的确是为了真正的面向对象而生的,呵呵!
这里的Observer和Observable分别对应设计模式中的Observer和Subject,对比一下它们定义的方法,痕迹还是相当明显的:
Observer的方法:
update(Observable subject, Object arg) 监控subject,当subject对象状态发生变化时Observer会有什么响应,arg是传递给Observable的notifyObservers方法的参数;
Observable的方法:
addObserver(Observer observer) observer向该subject注册自己
hasChanged() 检查该subject状态是否发生变化
[]
更多精彩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