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肠炎怎么治?中科院水生所找到新方法

来源:中国科学报 | 时间:2023-05-08 22:26:19


(资料图片)

《中国科学报》记者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获悉,水生所科研团队在斑马鱼肠黏膜免疫细胞分析方法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免疫学前沿》杂志。

?

科学家重点研究对象——斑马鱼。受访者供图

?

?

在水产养殖中,饲料引起肠黏膜慢性炎症的情况比较常见,同时肠黏膜免疫屏障也经常是水产病源(如病毒、细菌等)入侵的首当其冲的位置。因而,对于鱼类肠炎的研究已成为最近水产疾病的基础研究热点。

目前,斑马鱼已成为肠粘膜免疫研究的常见模式动物,应用于疾病建模以及药物筛选。水生所鱼类功能基因组学学科组科研人员利用斑马鱼开发了一整套肠炎研究体系,包括幼鱼的固有免疫阶段和适应性免疫阶段的肠黏膜免疫细胞成像分析方法,以及成鱼的豆粕诱导肠炎的病理和多组学分析方法。基于斑马鱼食源性肠炎模型,进行了一系列水产药物开发。

但是,关于药物在鱼体内起效的免疫机理的深入解析,还需要对成鱼肠粘膜免疫在细胞水平上的研究进行方法上的突破。

近日,该团队创新了斑马鱼肠黏膜免疫细胞悬液的制备操作方法,开发了一套快速简单的操作方法,用于制备来自肠粘膜的免疫细胞悬液。通过反复吹打,可将肠绒毛肌层以上部分的免疫细胞分离出来。与经济鱼常用的网搓法相比,吹打法对斑马鱼黏膜组织细胞活性的损失较小。再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荧光标记免疫细胞的分门策略,可精确分离斑马鱼肠黏膜免疫细胞群中的各种免疫细胞类群,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据悉,这一方法是对于斑马鱼肠黏膜炎症模型的有效技术补充,可更好地在细胞水平探究斑马鱼肠黏膜免疫的机理。

研究人员介绍,这一方法可应用于水产肠炎病理研究,即病源或者食源中的抗原、抗营养因子等引起的黏膜屏障功能失调,乃至经肠吸收的饲料添加的功能成分或替抗药物(如功能性植物成分或中草药)的抗病效果评价,可对其在维持肠粘膜免疫稳态中的作用进行细胞水平的机制解析。另一方面,对于医学基础研究中的结肠炎斑马鱼模型来说,化学物质DSS、TNBS等诱导的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的模型,这一方法也适用,可提供在细胞水平上的研究手段支持。

标签:

业界
移动互联网

©2003-2020 CMS科技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51 46 76 11 3 @qq.com   浙ICP备2022016517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