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
上海市民政局局长
做客“2023民生访谈”
(资料图片)
对市民关心的问题一一解答
上海已有养老床位17万张,
为何每年还要继续建?
市民政局局长回应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截至2022年底,上海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553.6万。市民政局局长蒋蕊在今天的“2023民生访谈”节目中表示,预计在2030-2035年之间,上海老年人口数量会进一步到达高峰,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会有较大增长,专业照料的需求会较大,养老机构床位建设规划既要着眼当下,尽量满足当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更要放眼长远,为未来老年人口高峰的到来做好准备。
今年上海的民心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继续把养老设施和床位建设列在第一项,包括“新增5000张养老床位,改建2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等。蒋蕊说,上海已提出目标,到2025年全市要建设养老床位17.8万张,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有养老床位17万张,我们对实现“十四五”目标有信心。
“床位建设好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管理运营好,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蒋蕊介绍,市民政局每年对养老机构开展服务质量日常监测工作,至今已连续开展五年,通过对养老机构在服务提供、服务保障、服务安全三大维度的检查,反映出该机构日常服务质量的基本情况。前几天刚发布了2022年度监测的结果,全市养老机构平均分数比以前有所提高,总体处在“良好”的水平。
在谈到养老机构日常管理时,蒋蕊介绍,目前,养老机构家属探视已恢复常态,进入养老机构要求测量体温并询问健康状况,不再检测核酸、抗原,并要求做好日常的消毒和防范,鼓励养老机构实施家属探视预约制。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养老机构继续做好传染性疾病预防处置工作,包括实行专区、分区管理,保持养老机构就医绿色通道畅通,继续做好药品、物资等应急储备工作等。
此前,上海发布了智慧养老院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蒋蕊表示,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养老服务也不例外,需要用数字化推动智慧养老发展,比如养老院的进出管理、餐饮管理、日常健康管理、生活照护等,通过数字技术可以第一时间感应和发现有关情况,更好防范风险,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为此,制订形成了有关智慧养老院建设的标准。今年,智慧养老院建设首次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将重点建设30家智慧养老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全市智慧养老院建设主要包括六大板块,分别为智慧入住管理、智慧餐饮管理、智慧健康管理、智慧生活照护、智慧安全防护、智慧管理运营,涵盖了养老院日常运营的方方面面。
老年助餐服务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是最受老年人欢迎的一项便民服务。近年来,市民政局大力推进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建设,主要是发展两类设施:一类是集膳食加工配制、外送及集中用餐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长者食堂。一类是遍布社区的老年助餐点,它不具备膳食烹饪的功能。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全市已经有305家社区长者食堂和1300多个老年助餐点。
家门口养老服务站,立足在居民区层面,为老百姓提供各类养老“微服务”,包括基本的生活照料,比如“微助餐”“微日托”,在居民区内实现老年助餐、日间托养服务的触手可及。此外包括社会交往、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如“微健康”“微顾问”“微社交”“微生活”“微展厅”“微助浴”等。以前,可能老年人需要步行10分钟、15分钟到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内享受的养老服务,现在走个5分钟就能在家门口获得了。
护理员招工培训认证成牟利工具?
市民政局局长:已采取这些改进措施
目前,上海养老护理员的市场需求较大,此前媒体曾报道护理员招工乱象频发,培训认证成为牟利工具等现象。对此,蒋蕊在节目中表示,民政部门看到相关报道后非常重视,第一时间采取了相应措施,对各区以及所有养老服务机构都下发相关工作提示,要求各养老服务机构自查,尤其是通过劳务中介公司招聘的要查验劳务中介公司资质,监督劳务中介不得借用机构招聘之名推销或强行要求“岗培”,尤其是未上岗先付费的“岗培”,确保劳务中介合法合规。
蒋蕊介绍,事实上,养老服务机构在招聘养老护理员之后,会专门安排资深的养老护理员进行带教,到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可以获得相应的培训补贴,人社部门对此也有相关的政策。上海养老服务平台网站上专门开设了人才服务板块,可以登录查询相关政策。“透明非常重要,规范的养老培训机构都可以查询到,帮助大家找到正确的方向。”
护理员队伍是决定养老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据介绍,三年来,上海已开展了4万余人的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全市在岗的养老护理员技能等级持证率已达74%。蒋蕊介绍,上周,上海举办了2022年度上海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颁奖仪式,在相关部门支持下,认定了上海首批21名高级技师,这是上海6万多名养老护理员队伍中的优秀人才。
“我们很高兴看到,上海推进吸引人才的政策中,已经把养老服务作为其中一个领域。”蒋蕊说,针对特定行业的高技能行业人才,拿到职称或获得比赛奖项后还可以为落户加分。希望更多有志于养老服务行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并且安心在养老服务领域不断成长进步,未来将有很多发展空间。
新型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试点
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
会按照一定的标准予以补贴
适老化改造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是通过一些微改造,让老人居家环境更安全,不仅能为老人独立自主生活提供便利,还能提升他们居家养老的生活质量。截至去年年底,市民政局为全市超过1.3万户老人家庭提供了居室内部的改造,提出申请的老人家庭更是超过了2.3万户,从数字上来看,需求量应该说不小。
但同时,上海是一个有着超500多万老年人的大都市,目前的适老化改造所触及的仅仅是整个老年群体中很小的一部分。蒋蕊说,借今天的机会,向老年朋友以及家里有老人的青年朋友们做个推荐,欢迎大家都来申请适老化改造。市民政局的产品库里有9个大品类、约300多项适老化改造的产品,小到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扶手、换鞋凳、小夜灯,大到整个厨房、卫生间的整体改造,有不同组合、不同价位的套餐可供选择。产品和改造方案都是聚焦老年人安全、健康方面的需求,涵盖了卫生间、厨房、客厅、卧室等七大日常生活场景,改造完成后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和便利度都会得到提升。
从2019年底起,市民政局开展了“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新型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试点,采取“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家庭自负一点”的资金分担机制,这样一来改造对象就逐步扩大到所有居住在本市的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对最低生活保障老年人、低收入老年人、年满80周岁且本人月收入低于上年度城镇职工月平均养老金的老年人,以及其他符合特定条件的老年人,会按照一定的标准予以补贴,其中对低保老年人的补贴比例为100%。同时市民政局也积极探索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如鼓励和引导公益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捐赠支持,发动商业保险机构创新适老化相关保险产品设计等,多渠道提升老年人支付能力。
婚姻登记什么时候可以跨省通办?
去年12月1日起,上海在全市16个区全面铺开实施婚姻登记“全市通办”试点。数据显示,去年12月至今年3月,全市共办理婚姻登记36620对,其中全市通办8880对,占婚姻登记总量的24.25%。今后,婚姻登记是否有可能跨省通办?对此,市民政局局长蒋蕊在今天的“2023民生访谈”节目中表示,婚姻登记跨省通办是今后的方向,有了去年全市通办的工作经验和基础之后,我们有信心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无论是跨区还是全市通办,都是更好地为大家提供便利,我们愿意改进工作,给大家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服务。”蒋蕊透露,由于跨省通办涉及全国层面婚姻登记系统联网,以及数据比对等事项,需要纳入全国统一节奏。“民政部正在研究相关工作方案,我们已经积极申请纳入其中,明年应该会给大家带来新的消息。”
直播中,有听众表示,希望民政部门在婚姻登记时多增加一些仪式感,蒋蕊回应说,“这个完全可以有”。她表示,婚姻是很多人一辈子的事情,仪式感很重要,目前,上海有很多区婚登中心都成了网红打卡点,比如说闵行区婚登中心,婚姻登记全市通办以后工作量增大很多,很多其他区的年轻朋友都到那里去办理结婚登记。“听众朋友的诉求我们一定领回去,想想采用什么样的仪式感,既庄重神圣又温馨美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居委会办公室为何开到马路边?
市民政局局长解释原因
最近,细心的市民可能会注意到,一些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室开到了马路边,招牌非常醒目。原来,民政部门此前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中心城区的居委会因资源有限和历史原因,设置在小区“边角料”地带,办公和服务环境局促,部分居民找不到居委会在哪里,办起事来也比较费力,重新布局设点后,居委会有了新面貌。
去年,民政部门指导各区对125个管辖规模较大的居委会进行拆分,划小自治单元,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基层根据小区实际,合理布局设点,对于管辖区域为多个住宅小区的,有条件的可将居委会办公点设在弄堂口、沿街面或是出行易达便利点位,让办公场所“亮出来”,便于日常接待、居民办事。
“居委会不再仅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而是成为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提供服务的场所。”市民政局局长蒋蕊说,现在很多区非常支持拿出沿街面的房屋提供给居委会,我们也非常鼓励沉浸式办公,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在干什么,居民都看得到,居民要联系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随时都能联系上。“我们希望用今后一段时间,真正把这个模式覆盖下去,真正践行群众路线。”
在谈到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时,蒋蕊介绍,现在全市有5万多名社区工作者,他们保障这座城市安全、有序运行,是一支非常坚实的力量。上海已连续三年举行“最美社区工作者”评选活动。她透露,下周将举行2022年度上海市最美社区工作者的发布仪式,激励更多社区工作者扎根岗位,扎扎实实参与社区治理、为群众做好服务。“最新发布的十佳最美社区工作者里,有年轻的90后,也有企业高管转身做社区工作的,还有退役多年的军人,各行各业都在社区展示自己的风采。”
标签: